初識長征,是毛主席的七律,在詩中,我看見了紅軍的頑強精神,領略了五嶺烏蒙之磅礴氣勢,也同樣感受到"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后盡開顏“的樂觀心態。長征路上的”飛奪瀘定橋”、“巧渡金沙江”,對于我一直都是寫在語文課本上的故事。但這次,我有了更多的震撼,2020年10月26日夜幕降臨,學校組織我們一起觀看了這一歷史壯舉的史詩大片。 1934年,蔣介石不顧日本軍國主義入侵東北三省,沒有全中國的大局觀念,依舊堅持“攘外必先安內”的政策,對紅軍中央蘇區進行了五次大圍剿,中共因為誤判,在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后,紅軍進行了戰略轉移,開始了人類歷史上震驚中外的壯舉——兩萬五千里長征。 紅軍萬里長征的艱難險阻,軍令大于天的革命信念,讓這一首英雄兒女的革命贊歌格外震撼!《紅旗漫卷西風》中大量珍貴的歷史影像資料,給我們描繪一副壯烈豪邁的畫面,太多感人的細節令人印象深刻:哭著喊著要去當先頭兵的十幾歲的小戰士是十八勇士之一;在河邊因為筋疲力盡被迫集體犧牲的幾百名戰士;更有雪山中的一座座人性豐碑令人痛心。不可停,不可停!不難知道在長征途中,紅軍將士面對的是一條條波濤洶涌的大河,一座座巍然聳立的雪山,一片片茫無涯際的草地,除此之外前有敵軍,后有追兵,可就是在 這“敵軍圍困萬千重”的逆境中,紅軍轉戰兩萬五千里,終于從敵人的包圍中殺出了一條生路。譜寫出一曲曲動人的“永久奮斗”的革命樂章。 黨的事業是無數革命先烈和無數優秀的共產黨人歷經艱難萬險,用自己的青春、生命和鮮血換來的,是來之不易的。惡劣環境以及國民黨部隊的攔截追擊,但是紅軍戰士排除萬難,在毛主席的帶領下勇敢的浴血奮戰,經歷了無數場戰斗,爬雪山過草地,走了兩年的時間,終于到達了延安! 長征是充滿著無私奉獻精神的史詩。無論逆境困境,刀山火海,紅軍將士都抱定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以堅忍不拔的毅力,與窮兇極惡的敵人展開殊死搏斗, 將生的希望讓給別人,死的威脅留給自己。 基辛格曾經在《論中國》中寫道:“中國總是被他們之中最勇敢的人保護得很好。”是誰一直保護著中華民族,是那上千名不屈不撓、無怨無悔的紅軍戰士們,是默默支持他們的人民群眾。就是這些將國家興亡放在心上,獻出自己渺小力量的普通人用自己單薄的身影挑起了中國的脊梁! 長征不僅是一段光榮的歷史,更是一種堅強的精神,它深深地感動著我們念一代人,讓我們記住那段歷史,發揚頑強的拼搏精神,為祖國的繁榮富強貢獻自己的力量! 曹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