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中國人眼中的“至圣先師”,國際上公認的“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及其所代表的儒家思想對中國乃至世界都有著深遠的影響。12月27日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大型文博探索節目《國家寶藏》第三季在央視綜藝頻道(CCTV-3)播出第四期。本期節目中,孔子博物館館長郭思克攜手國寶守護人于謙、朱廣權、涂松巖,帶領觀眾走進孔府、孔廟、孔林,通過商周十供、《三圣像》、《乾隆御定石經初拓本》三件國寶,感受孔子的智慧和思想。
于謙探尋商州十供深邃文化底蘊
乾隆視孔子為“偶像”瘋狂“打call”
繼郭麒麟后,其師父于謙也以國寶守護人的身份亮相《國家寶藏》的舞臺。在商周十供的前世傳奇中,于謙飾演對禮樂頗有研究的圣裔劇作家孔尚任,講述孔尚任與侄子孔衍長在治河前線與不作為的地方官高大人斗智斗勇的故事,帶領觀眾探尋商周十供背后蘊藏的文化底蘊。巧合的是,節目播出當天剛好是考研初試結束的日子,F場,于謙還通過守護十供、祭拜孔子,為全國考生送上金榜題名的祝福。
據于謙介紹,商周十供中的十件青銅器其實都有著各自的名字:“木工冊”鼎、獸面紋觚、冊父乙卣、“伯彝”簋、竊曲紋簋、夔龍紋簠、饕餮紋甗、四足方鼎、夔鳳紋豆、犧尊。兩百多前,它們由乾隆皇帝賜予孔廟,至此便與孔子之間有了奇妙的聯系。本期節目中,中央美術學院人文學院教授、考古學家鄭巖作為“今生講述人”,為觀眾分享乾隆曾8次親臨曲阜祭祀孔子的故事,并通過乾隆為“偶像”瘋狂“打call”的趣事,帶領觀眾了解孔子,了解孔子推崇的思想與精神。
“儒雅鄉紳”朱廣權遭“豪橫逼婚”
華工丁龍創建美國大學首個中文系
春秋亂世,孔子手搖木鐸傳道受業,以求創建清明安和,天下歸仁的理想世界。圣人逝去后,這木鐸金聲仍響徹中華大地。明嘉靖年間,民間出現了一種社團叫“鄉約”,由飽讀詩書的鄉紳們發起,他們手搖木鐸行走鄉間,既教圣賢書,也會調解糾紛。在《三圣像》的前世傳奇中,國寶守護人朱廣權就是飾演了這樣一位知識淵博的儒雅鄉紳。
在春秋戰國時代,乃至在中國古代傳播史上,孔子的傳播思想對中國社會的政治、經濟和思想文化觀念都產生了深刻而久遠的影響。在《三圣像》的今生故事中,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教授王潤澤從自身經歷和文物本體出發,講述孔子像作為一種傳播媒介,對于孔子思想和儒家文化傳播的價值和意義。
涂巖松演繹清代名士姜衡
張志清館長為“拓本”正名
石經被稱為“刻在石頭上的歷史”。在我國古代,曾經七次大規模地刊刻儒家石經,以此作為官定的儒家經典。其中,《乾隆御定石經》是現存最為完整的一部官刻石經。而《乾隆御定石經初拓本》更是為我們完整保存了石經全貌。而不同于以往六部石經均由官方組織多人編寫,《乾隆御定石經》僅由清代書法家蔣衡一人手書完成。在《乾隆御定石經初拓本》的前世傳奇中,國寶守護人涂松巖重新演繹了這個故事。國家圖書館副館長、國家古籍保護中心副主任張志清還為觀眾講述了《乾隆御定石經初拓本》被發現的故事,并為拓本正名。
孔子博物館擁有各類館藏文物70萬件,聞名于世的藏品包括明代以來直至1948年的30萬件孔府私家文書檔案、宋代以來4萬多冊古籍圖書、8000多件明清衣冠服飾以及大量的與祭祀孔子有關的禮樂器等;娟惲小洞笤湛鬃印芬钥鬃拥氖论E和貢獻及其對后世的影響為敘事主線,追蹤最新考古和學術成果,用講故事的手法,充分挖掘文物內涵和文化遺存。(來源:中國孔子網綜合)